
关于鲁迅的作文(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鲁迅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鲁迅的作文1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关于鲁迅的作文2人说他是异乡人。
嶙峋的脊骨,生硬的线条,如绍兴那一块块青灰色的石板路,坚硬、冰冷。
他脱下了白大褂,用锋利的笔尖做武器,闪着凛冽的寒光,直刺敌人的咽喉,直指人心。
然而一个古老的水乡却沉蕴着柔美的风景。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糅杂着草与土的芳香,眼前的悠悠碧水,耳畔的欸乃浆声,勾画出一个充满诗意,纯粹柔情的绍兴。
但水乡软玻璃似的明镜里,曲曲折折地倒映出棱角分明,一派豪情的鲁迅。那柔软的水玻璃上折射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不,比刀更有杀伤力,“哗”地从水中掠起,撩开了众人的羞耻心。
曾经,也是这片柔情的水乡,人民看见烈士的血从侵略者刀尖淌下,却仍是一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会用血裹着的馒头治病!
一声呐喊,划破了寂寥的长空,激起满城碧波,也激起了鲁迅的愤恨。
任人宰割的民族,没有骨气和灵魂,竟麻木地生活在狰狞和丑恶的社会之中!鲁迅暴怒了!他的笔锋直刺向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以笔的力度宣示着一个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他最终登上了思想舞台,向旧中国开火,他不畏惧死,也不可能在文坛中倒下,他挥舞着笔,敌人被鲁迅打得满身血痕,魂飞魄散,但鲁迅还要用笔斗争下去,深思凝重的背影,震耳欲聋的话语,振兴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每个国民的心!!!
提起鲁迅,往往会使人想起巍峨的华山,冷峻而稳重。他又似山巅上的一棵雪松,俯瞰神州。
在他的故乡里,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章,但在他童真的记忆里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随江南的水波在心头荡漾,随恬淡的月光濡染出宁静的水乡。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少年时套着银项圈的闰土,在雪地捕鸟中遗留下小小的秕谷,还有桑葚,皂荚,覆盆子,童年的纯真也不逊于笔锋的尖锐。
鲁迅在弥漫着硝烟,却又无硝烟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早逝可能与他的尖锐有关。然而鲁迅的灵魂永远在天边微笑,他内心的仇恨在九泉之下也会与恶势力相拼。
我认为鲁迅不是绍兴人,因为他的豪迈粗犷与绍兴的碧波柔情不相匹配。
然而绍兴翡翠似的活水配上鲁迅的锐劲不就酿造成一碗浸透着绍兴悠久历史和豪气的酒了吗?
酒气绕梁,千日不绝。
鲁迅的的确确在水乡绍兴,那绍兴不就透着灵气和遒劲吗?
遒劲与灵气,就是鲁迅,就是绍兴。
关于鲁迅的作文3我去过鲁迅留学仙台时读书的阶梯教室,在那里,鲁迅和藤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今天,我又有机会去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三味书屋,在那里,鲁迅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我的心情好激动!
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为我们32位学生提供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乘坐的大巴,在一路欢歌笑语中来到了绍兴。
第一站是鲁迅故居。我们首先参观了宽敞的厨房,在卧室里,我还看到了一张床,那可是鲁迅当年睡过的,不是仿制品。
从鲁迅故居出来不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第二站,无人不晓的三味书屋。跨入门槛,上方悬挂着一块写着“文魁”的匾,听说寿家出过举人。穿过一扇黑色的竹门,我们便来到了当年鲁迅念书的房间。同行老师告诉我们,“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也就是说当普通老百姓,吃粗茶淡饭,认真读书。我看到房间里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桌椅,原来当时的私塾只提供书本,桌椅得自带,难怪书桌这么不统一,看来那个年代的学习条件真的很恶劣。除了讲台之外,房间里还摆放着八张桌子,这就意味着教室里只有八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小班化教学呀!真羡慕!大家一定都听所过鲁迅因为迟到刻“早”字自勉的故事吧,我很想看看课桌的右下角那个“早”字是否还保留着,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字迹已经很模糊了。走出三味书屋时,一株茂盛的桂花树映入眼帘,据说鲁迅经常在这里捉知了。
第三站是百草园,鲁迅儿时玩耍的乐园。和黑乎乎的三味书屋相比,这里空气清新甜润,树木枝繁叶茂,河水清澈见底。不过,菜地上长满了野草,而且没有见到蟋蟀和黄蜂,有些遗憾。
在咸亨酒店美食一餐后,我们又回到了三味书屋。大家穿上蓝色长袍,带上一顶垂挂着长麻花辫子的帽子,准备亲身体验一下当年鲁迅上课的情景。《小学生鲁迅读本》的作者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老和尚随口编的。刘老师一层一层启发我们,我们终于明白了,老和尚之所以编这个故事,是因为他身为和尚,不能喜欢美女,于是索性让大家都不喜欢美女。一个简单的故事,能引发很多思考呀。
……此处隐藏2858个字……子牛”,正是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如同性情刚烈的牛对敌人,抱以横眉冷对,对人民怀着满腔热忱。在那腐败的年代,他毅然拿起文学这杆枪,“解剖”别人,“解剖”自己。我的身上如同注入了一股暖流,在这寒冬,迎面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这不是腊梅花吗?我的脑海里呈现出满树都是花,像琥珀雕成的,花瓣如同冰薄一样透明,冬日的一抹阳光使得整棵树发光了似的,真是白里透光呀!突然我愉悦的想象似乎融会贯通了,再仔细想想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好像也说过后院有梅花,难道这棵树存活到了现在,那真是奇迹呀!他的灵魂就在腊梅花里,正盛开,正怒放,腊梅花就是鲁迅,鲁迅就是腊梅花,他们同样敢于迎风傲雪,同样冰清玉洁,同样顽强不屈。是啊,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珍惜清晨,珍惜每一天,做“东风第一枝”,我如梦方醒,停止了想象,却收获了很多,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不知道何时,爸爸举起相机,“咔嚓咔嚓”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
关于鲁迅的作文8国庆节刚放假,爸爸就让我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这几篇文章。我撅着嘴接过书,不情愿地翻看起来。看着看着,我渐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时,妈妈悄悄告诉我,假期里我们全家准备到鲁迅的故乡绍兴游玩。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绍兴。不必说醇香的黄酒、甜美的龙须糖、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也不必说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沈园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单是鲁迅故居的百草园就让我迫不及待、心驰神往了。穿过堂屋,我终于站在了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中了。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似乎在向我讲述鲁迅小时候的淘气。百草园不远处就是三味书屋,看着屋里画着梅花鹿的古画和古朴的桌椅,我耳边似乎听到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在这里,文坛巨匠鲁迅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天,我们去了根据鲁迅文章所描绘的内容修建的鲁镇。在这里,我参观了狂人日记馆,又到当铺当了一回伙计,还在土谷祠看到了阿Q的栖身之所和祥林嫂捐的门槛。当我随着人流走到风情街时,一抬头便看见赌场的屋檐下站着一个人,穿着破衣烂衫,戴着一顶破毡帽,神气活现的,哈!”阿Q !“我连忙走上前去,学小D一样揪住他的辫子和他嬉闹。告别阿Q,没走几步,在路旁的咸亨酒店里坐着的不是”孔乙己“吗?他穿着长衫,戴着眼镜,青白脸色,一脸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一手端着酒一手拈着茴香豆。我跑过去,拿了他一颗茴香豆,他连忙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摇头说着:”多乎哉,不多也!“”阿毛!阿毛!“只听见一阵呼唤,原来是”祥林嫂“拄着竹棍在找阿毛呢。正当我一愣神的工夫,”祥林嫂“一把拉住了我,原来她把我当成阿毛了……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这次绍兴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它让我离文坛巨匠鲁迅先生那么近,它让我离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近,它让我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人物那么近,我觉得非常充实、非常开心、非常有意义!
关于鲁迅的作文9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啦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啦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啦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啦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啦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啦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啦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啦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啦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啦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关于鲁迅的作文10鲁迅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大人们都知道“鲁迅”而我却不知道?……带着诸多的问题,伴着丹桂的飘香,在金秋十月我来到了鲁迅故里——浙江绍兴。
站在鲁迅故居的前坪,我便猜想着:鲁迅的家怎么会这么大?他家以前一定很有钱,说不定他小时侯还是个“小地主”呢!我的脚步在不停地前行着,它们把我带到了鲁迅家人的卧室区,我看到了鲁迅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其他家人的住所,等级鲜明的住房和房内的红木家具充分表明主人家的富有;光是鲁迅读书游戏的地方就让我大开眼界:上早读的地方叫“三余书屋”,白天上课的地方叫“三味书屋”,游戏玩耍的地方是“百草园”……如此看来,他们家一定很重视教育,并且特别注重对鲁迅的培养。如果当时的人们家家的环境都有那么好,家家都能这么重视教育的话,肯定就能多培养出几个像鲁迅一样的人才;如果把鲁迅以前的学习条件放到现在,小孩子不成材才怪呢!
最有意思的是在“三味书屋”了:书屋的一角摆放着鲁迅小时侯读书用过的桌子,桌面上刻着一个“早”字;书屋的侧面还留了一个小圆门,据导游介绍说,鲁迅小时侯上课时常常趁老师不注意从这圆门溜出去……哎,我以为就我们现在的孩子读书苦读书累呢,没想到名人小时侯读书也会迟到、早退,还会爬树掏鸟蛋、摘桑葚,挖地抓蛐蛐,下河坐乌蓬船,赶集看社戏……
在鲁迅博物记念馆里,我看到了鲁迅生前的一张张手稿;看到了大人们在“百草园”里寻找“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的文章;看到了由鲁迅亲笔题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名言警句……看着一张张记录着历史的照片,一件件鲁迅生前用过的实物,我深深地知道了:鲁迅,他小时侯也曾经像我们一样淘气过,也有过像润土一样的朋友,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鲁迅,他是作家、医学家、革命家、艺术家,他用他的文章唤醒了当时已经麻木了的民众;鲁迅,他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就像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写的“他的骨头是最坚硬的…”一样,他的身材虽然并不高大,可是他的精神和气节却感召着整个中华民族!
站在鲁迅爷爷的塑像前,我庄严地敬了一个队礼:我也会像大人们一样读着鲁迅爷爷的文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