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小题1】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此处隐藏8671个字……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翻译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场战争,结局迥异。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4. 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二)(10. (2分,每空1分)(1) 已经 (2)凭借 11.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4分)(1)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鼓 省略成分)(2)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虽、于)
13.长勺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14.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参考答案】
(8分)22.D 23.A 24.D 25.B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②所以:是为了。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
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
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入见 见人读数十卷书
B.恶之如鸱枭 死亦我所恶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人疾之如仇敌
D.虽不能察,必以情 如此以学自损
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参考答案:
7.2分 C
8.2分 D
9.2分 B
10.2分 A
【课外文言文翻译】: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