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5-04-27 23:45:07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选出下面正确的选项()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 ,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

2.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答:(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3.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答:(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4.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答:略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9.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0.“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1.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3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2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0、广阔的荒原

31、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32、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3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题目。(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

1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消息,完成后面题目。(4分)

据新华社天津20xx年1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1日,是20xx年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在中国已沿用4000多年,现行"元旦"只有"62岁"。

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元旦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①因朝代不同,采用的历法也不同,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②夏朝在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③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法。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旧历年"。

15、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6、新闻的第三段是按一定的 ……此处隐藏2635个字……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6: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8: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9:答: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六:

1: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

2:角度一: 答:(从意境方面赏析)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角度二:答:(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随 ”字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角度三: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得心情。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5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络力国学网 www.hdlla.com 版权所有Sitemap鄂ICP备2025110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