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三峡》阅读答案

时间:2025-04-27 23:44:55
《三峡》阅读答案(15篇)

《三峡》阅读答案(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峡》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阅读答案1

三峡猿啼之谜

江水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

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

前几年,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揭开了猿啼的秘密。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早晨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

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一般猿每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鸣,直到邻近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其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这个家庭还有个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鸣,以免招来异性;当然,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

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会不断地啼鸣:一是为了保卫家庭的地盘和维护一夫一妻制而不许别人侵犯,二是为了呼唤离家子猿。

说到三峡猿啼,有人认为猿声并非是两岸啼。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自三峡七百里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当年李白过三峡,正是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之时,故能听到不绝于耳的猿声。

但是,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却写道:三峡的确多啼猿,但它们都生于南岸,而鲜见于北岸。史书中还曾记载,有人从南岸捉了猿放到北岸,猿非但不啼,还千方百计地逃回南岸去。由此认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应改为南岸猿声啼不住。

为何猿声只在南岸啼呢?有人认为,三峡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北方寒风,山高林深,气温偏低,不适宜猿猴生长。所以,猿要逃回到南岸去。

三峡猿啼的根本问题,即发出了啼声的是猿还是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世界上现有的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四种猿类,前两种分布在非洲,后两种定居在亚洲,其中在我国的长臂猿仅出没于云南、海南岛等地的林区。若由此看来,三峡上发出啼声的就不该是猿了。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1987年,中科院的一个考察组在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一件长臂猿左侧下颌骨化石;其门齿、犬齿已脱落,前臼齿、臼齿保存完好,牙齿稍有磨蚀。与该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这些动物骨骼的有机物质含量很高,与尚未石化的长臂猿下颌骨一致。此外,他们还从土层中找到骨簪和一件陶制品,经鉴定,这些陶制品和骨制品和文化性质与3000年前的川东大溪文化相近。由此证明,那一历史时期的长江三峡确实有过长臂猿的活动,李白并没有错将猴叫认作猿啼。

7.文章末句由此证明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 )

A. 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长臂猿下颌骨化石。

B. 与长臂猿化石一起出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

C. 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距今约3000年。

D. 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

答案:(C)(据后文此所证明的内容,C项对前文的概括全面、准确)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波尔杰丁认为猿啼是建立或维护家庭的需要。

B.清代学者认为猿啼只在南岸,有人认为北岸气候恶劣,不适宜猿的生长。

C.中科院考察组对长臂猿化石的发现,可作为李白诗中猿啼的佐证。

D.长期以来,学者们经过对世界上四种猿类分布情况的研究,认定三峡无猿,李白听到的不该是猿声。

答案:(D)(文中有若由此看来一句,据此,D项的认定三峡无猿,是作者据学者研究所作的推断,非学者的观点。)

9.引用通常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对波尔杰丁的考察发现,作者是赞同的。

B.对清代学者和史书的观点,从但是一词,可见作者的青睐。

C.引用长期以来学者们的观点,作者是为了推出三峡无猿的质疑。

D.引用中科院的考察发现,作者意在证明三峡有猿,李白无误。

答案:(B)(对南岸说,作者只客观引述介绍,未表明观点、倾向)

《三峡》阅读答案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_____________(人名)。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郦道元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逆流而上。③快。

4、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5、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 ……此处隐藏7983个字……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 ) ②其间千二百里( )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0xx年湖北省咸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三峡》阅读答案14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三峡》阅读答案15

《三峡》语文阅读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4分)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良多趣味: (4)哀转久绝: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2分)

小题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通“缺”,缺口 (2)顺流而下(3)实在,确实,真 (4)停止,消失

小题2:(2分)即使(就算)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不觉得)快。(加点词必须译准确)

小题3:(2分)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小题4:略

小题1:试题分析:“阙”为“通假字”,意思是“空缺”;“沿”为“顺流而下”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良”为“的确”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形容词”;“绝”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很丰富,在此的意思为“消失”。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虽”是“即使”的意思,“奔”是“奔驰的骏马”,“疾”是“快”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为了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这一特点,作者在此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点评:写作手法是一个很宽泛的文学语言。如果理解成表达方式的话,那么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如果理解成表现手法,那么有比喻,拟人,对比,烘托,联想,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具体是哪种,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

小题4:试题分析:所写的导游词只要能体现三峡风光、语言流畅即可。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点评:解答此题,只要语句生动、通顺即可。

《《三峡》阅读答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络力国学网 www.hdlla.com 版权所有Sitemap鄂ICP备2025110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