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穷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5-04-27 23:44:32
《穷人》阅读答案

《穷人》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穷人》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穷人》阅读答案 篇1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是________描写,可以用四字词语____________来形容西蒙很穷。(2分)

2.“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西蒙可能想要抓住什么?()(多选)(2分)

A.抓住生的希望,和孩子幸福生活在一起。

B.抓住孩子,希望多亲一下孩子,多看一眼孩子。

C.抓住孩子,带走孩子。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最能表现西蒙疼爱孩子的语句。(2分)

4.西蒙临死时,最牵挂的是两个幼小的孩子。请用上省略号、问号、感叹号,写一写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环境一贫如洗

2.AB

4.示例:西蒙奄奄一息,望着身边两个幼小的孩子,心想:我走了以后,谁来照顾你们啊?我苦命的宝贝!……怎么办?宝贝,你们一定要活下去……让妈妈再看你们一眼!

  《穷人》阅读答案 篇2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11分)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1.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2.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3.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4.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5.我问:少了多少呢?

6.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7.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8.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9.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10.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小题2:第(8)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分)

“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小题4:短文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5:文中的父亲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学生,有这样的父亲,你最想跟他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位贫穷的父亲执意归还给我为他女儿垫上的5元钱。(相近即可)

小题2: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2分)

小题3:用“轻描淡写”,“简单”来描写我把钱给学生的态度,表明“我”不想让学生的心里承担一堆零钞的重量,突出“我”对学生的爱护之心。表现了人物的细心和关怀学生的心理。(能找出词语1分,表现人物心理1分)

小题4:父亲; 是个善良,有自尊、人穷志不穷,(身处贫困处境,仍有风骨、节气的人)

(主人公1分,性格2分)

小题5:爸爸,虽然你不富有,但你用你的言行充实了我的心灵。我为您而骄傲

老师,您用您的臂膀为您的学生扛起了一片天,给予了我温暖,谢谢您!

  《穷人》阅读答案 篇3

阅读《穷人的风骨》,完成小题。(13分)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⑴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⑵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⑶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⑷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 ……此处隐藏9306个字……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8、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的这样做指的是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觉得非这样做的原因是:西蒙的孩子没人照顾会冻死、饿死的。从中你体会到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9、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他是指渔夫,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热爱丈夫,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也反映她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10、文段最后说桑娜深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请你发挥想像,说说这时桑娜可能在深思些什么?

  《穷人》阅读答案 篇14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 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1. A 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2. D “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 A “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穷人》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络力国学网 www.hdlla.com 版权所有Sitemap鄂ICP备2025110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