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1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2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7分)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王恭的族叔。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因语恭( ) ②即举所坐者送之( )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小题3】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3分)
答案
【小题1】①对说 ②拿
【小题1】事后,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小题1】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俭朴清廉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3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意欲借而不敢言欲 ________
(2)借者无不皆给 皆__________
(3)阮后闻之 之 _________
(4)遂焚之 之__________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想
(2)都
(3)(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4)车
2.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3.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言之有理即可。)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4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王恭的族叔。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因语恭( )
②即举所坐者送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品德。
参考答案:
1.①对……说;②拿
2.事后,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3.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
(意思对即可)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 ……此处隐藏11246个字……
【小题5】(1)机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2)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意近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期根据语境意思为约定,不能理解为期限、时期等意思;(2)不根据语境意思为与在相对;(3)顾在此为动词,意思为转头看;(4)引在此意思为拉,不能理解其他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蛤蟆;C、助词,无意思;D、结构助词,的。例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根据题意,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点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很丰富,比如:一、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作代词用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期是约定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翻译时,还要补出主语陈太丘,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面对袁公的咄人之词,陈元方巧用典故,表明父亲和袁公不好互相仿效,各有特色,这样的回答,即体现了本人的善辩的才能,又能尊重袁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元方的回答体现的巧妙之处。如: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其答话技巧的。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出其是一个守信、明礼的人;根据用典故巧妙的回答了袁公分析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辩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17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阳时始总角( )
(2)再遣信令还( )
(3)而太傅留之( )
(4)谢公语同坐曰( )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参考答案:
22.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
评分标准:每词1分,第⑶题只写出“他”,得0.5分。共4分。
23.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共3分。
24.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篇18阅读分析。
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语: )
②吾今死矣,子可去(子: )
③败义以求生(败: )
④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是_________________,特定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
4、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
参考答案:
1、①对……说②您,对对方的尊称③正义④放弃
2、①为了活命而不顾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应当做的吗?
②你是什么汉子,竟敢独自留下?
③我们这些不懂仁义道德的人,不该侵犯文明的礼义之邦!
3、探病访友;胡人入侵
4、不肯“败义而求生”
5、遂班军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