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说》阅读答案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阅读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 策之不以其道
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 通“饲”,喂养 ② 鞭打 ③ 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小题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小题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来体会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2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
(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l。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评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答案:
10、C
11、B
……此处隐藏7873个字……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提示:B项,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参考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5.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感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来说。
参考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马说》阅读答案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8分)
故虽有名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xxxxxxx;全文的主旨句是:xxxxxxx。(2分)
【小题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3分)
“千里马”指:xxxxxxxxx
“伯乐” 指:xxxxxxxxx
“食马者”指:xxxxxxxxx
答案
【小题1】即使。 同“饲”,喂养。 驱使 临:面对。
【小题2】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小题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4】“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以及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观点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采用“托物言志”这种方法的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马说》阅读答案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